国企帮扶民企 康食品600天重生记 康食品雪糕生产线 浙江在线8月17日讯(浙江在线记者 张远帆 沈彬彬 柴山)2017年7月22日,大暑。骄阳似火,气温飙升到40℃,地表温度在60℃左右。人人都在吐槽的“三伏”高温酷暑,却是所有康人最喜欢的“好天气”。凌晨3时,冷链车就开始在康食品位于九堡的厂区内进进出出,一车车的雪糕和冰淇淋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。 此情此景,让人很难想像一年多以前,这家工厂曾经停工过28天,差一点关停。 康食品活下来了,而且,冷饮新品在不断推出,新的销售渠道正在试水;2016年,工人工资实现了10%左右的增长,康食品在江干区的纳税额名列前茅。 “说这是一个奇迹也不为过。”有研究者这样形容。而这个“奇迹”,是杭州江干区委、区政府和作为国企的物产中大集团及康食品的所有员工共同书写的。全新的托管模式不仅“盘活”了康食品,保住了“康”品牌,留住了杭州人记忆中紫雪糕的甜美味道,更留下了一个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帮扶救助的经典案例。 佑康债务缠身 国企接下帮扶任务 2015年年中,受房地产业务拖累以及董事长戴天荣患病影响,康集团陷入资金链困局,康食品(杭州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康食品”)作为旗下企业受到牵连。 20多年的品牌,近千名员工,合作多年的供应商和经销商,谁都不愿轻易放弃。然而,面对一时无解的债务问题,有心接手的几方都打了退堂鼓。几经周折,杭州江干区政府找到了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物产中大集团”)。 2015年11月初,接到康求助的消息后,物产中大集团副总裁沈光明去探望病中的戴天荣。病床前,两人讨论了如何对康食品进行救助。作为国有企业,物产中大集团接下了对康食品进行帮扶的任务。 此时的康食品已经处于停工状态。能不能救?怎么救?风险究竟有多大?诸多不确定因素摆在面前。物产中大把重任交给下属企业――从未接触过消费品行业的浙江物产化工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物产化工”)。 2015年11月19日,时任物产化工董事长、党委书记庞村带着团队,去康食品调研。当时已经停工的厂区没有车辆进出,没有人员走动,显得异常冷清。惟一有“人气”的地方是会议室,江干区委、区政府的相关领导,康集团的高管,康食品的生产经营团队,坐了满满一屋子。 现场氛围给庞村的第一感觉就是:没时间了,必须马上给出解决方案。这个方案,必须既能在短时间内让工厂恢复生产,保持康的产品、市场、品牌不断,又能把物产方面的风险控制在最低,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。 听完情况介绍,看过厂区的情况,庞村当场提出了自己的计划:经营性托管――物产化工负责康食品的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,“管住两头”,而将中间的生产环节全权委托给康食品。 庞村“临时想出来的方案”出乎很多人的意料。有一小段时间,会议室里没有人说话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